“经颅磁刺激仪家用型 经颅磁治疗仪 脑反射治疗仪(脑循环系统治疗仪)”参数说明
原理: | 旋磁 | 使用环境: | 家用 |
型号: | Nk-ia02c | 规格: | Nk-ia02c |
商标: | Nk-ia02c | 包装: | 纸箱 |
产量: | 10000 |
“经颅磁刺激仪家用型 经颅磁治疗仪 脑反射治疗仪(脑循环系统治疗仪)”详细介绍
经颅磁刺激仪(商品名:脑反射治疗仪),通过(rTMS)重复性经颅磁刺激或重复性经颅磁刺激(rTMS)与仿真生物电刺激小脑顶核协同应用,对脑部进行磁、电刺激,扩张脑血管、改善微循环、提高脑部血流量,保护神经细胞,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引导脑电、脑磁活动趋向正常化、秩序化。经颅磁刺激仪攻克了传统物理治疗因子难以穿透颅骨屏障的难关,是脑部物理治疗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功能和优势经颅磁刺激(TMS)的特点经颅磁刺激,英文(TranscranialMagneticstimulation)缩写TMS。是一种利于脉冲电磁场和交变电磁场,作用于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利用电磁产生的感应电流,改变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膜电位,影响脑内代谢和神经电位活动,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发生反应。重复性rTMS经颅磁刺激的优势重复性经颅磁刺激(rTMS)与单脉冲经颅磁刺激(TMS)原理相同,不同的是重复性经颅磁刺激在神经元不应期也可以刺激,所以能兴奋更多水平方向的神经元,不仅引起生物学效应,影响刺激局部和功能相关的远隔皮层功能,实现皮层功能区域性重建,而且产生的生物学效应可持续刺激停止后一段时间,已成为研究神经网络功能重建的良好工具。rTMS经颅磁刺激克服了电流不能进入颅脑的缺陷颅骨是不导电的生物体。采用传统的电刺激方法电流无法进入到颅内,电流就无法刺激到大脑。而电磁具备了与生物组织磁导率基本一致的特点、磁力线很容易无创伤地穿透颅骨到达脑内较深层组织,电磁直接作用在脑细胞上生成感应电流,在适当加大电流的情况下,电场可有效改变细胞自身的膜电位,促使细胞轴突发生变化,通过重复rTMS的刺激,对大脑神经元和相关功能进行改善。这种通过改善细胞膜电位对神经元进行调整的方式,是传统的电刺激和其他物理方法无法实现。经颅磁(TMS/rTMS)刺激发展史1985年,Barker研制出第一台经颅磁场刺激仪,开始用连续的磁力线刺激人的大脑运动皮层,这是现代经颅磁刺激(TMS)的开端。1986以后有关磁刺激的报道就逐年增加了,1992年美国公司推出了第一台重复性磁刺激仪(rTMS),到本世纪初经颅磁刺激已广泛应用于各个神经科领域,2010年石家庄渡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将经颅磁与仿真生物电刺激小脑顶核完美结合研制出全新一代经颅磁刺激仪,为各级医疗机构临床应用和研究提供了方便,也填补了国内经颅磁与仿真生物电联合应用的空白。经颅磁刺激仪应用领域认知学科——用于学习能力、记忆力、语言能力的提高。精神病学——用于影响前额叶背外侧皮质层的特定脑功能的改善。神经病学——用于刺激中枢神经和外周神经的通路康复医学——用于促进脑功能和运动功能的恢复。小儿脑损伤——用于促进小儿脑损伤神经细胞的再生和脑组织神经细胞的发育。产品的原理(一)重复性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帽以脑生理学、磁生物学、生物物理学和临床脑病治疗学为基础,通过特制的治疗发生体输出特定规律的经颅磁刺激(负极性交变电磁场)。经颅磁刺激对脑组织的生理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增加脑血管弹性2、改善病灶区的血液循环3、改善脑组织的代谢环境4、引导患者脑磁功能趋向正常化、秩序化。变频震动按摩功能----治疗帽1、激活脑细胞、舒缓疲劳、减轻压力、提高睡眠质量。2、提高头脑清晰度和反映能力(二)仿真生物电刺激小脑顶核----耳后电刺激仿真生物电(无序波)通过乳突穴颅外刺激小脑顶核、脑细胞和脑血管,通过以下三个方面作用,以起到脑功能恢复的效果:1、舒张脑血管、改善血管弹性,增加大脑局部血流量,改善脑血液微循环。2、启动脑内源性神经保护机制,保护神经细胞,改善脑细胞的代谢环境,使受损脑细胞代谢加快。3、稳定脑神经细胞膜电位,抑制去极化波,引导非正常脑电趋向正常。适应症(参考病症)如下:经颅磁刺激仪内置四大治疗模块,分别适用于相关疾病。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塞、血管性痴呆、脑供血不足、脑动脉硬化、癫痫病精神系统相关疾病:偏头痛、神经衰弱、失眠、认知功能障碍、老年痴呆、脑萎缩、抑郁症、脑疲劳综合症小儿脑瘫相关疾病:运动、姿势、智力、语言、视听觉、生长发育、牙齿发育、情绪和行为障碍颅脑损伤相关疾病:脑震荡、脑挫裂伤及脑外伤后遗症、脑出血恢复期、脑缺氧性损害、脑中毒性损害产品规格:370*260*130mm产品重量:4KG销售方向:社区诊所,家庭产品配置:经颅磁治疗帽1组;耳后仿真生物电刺激线1组(2线)适应症:脑缺血性疾病: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塞、血管性痴呆、脑供血不足、小儿脑瘫、脑动脉硬化、癫痫病。脑损伤性疾病:脑震荡、脑挫裂伤及脑外伤后遗症、脑出血恢复期、脑缺氧性损害、脑中毒性损害。神经系统疾病:偏头痛、神经衰弱、失眠、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