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
招标制度亟待打“补丁”
2015-10-15 16:38  点击:73
招标制度亟待打“补丁”
3月26日,沈阳奥吉娜药业状告山东省卫生厅一案在济南开庭。其对簿公堂的起因也是因为前者质疑山东省新出台的基药招标方案不合理。奥吉娜药业董事长魏国平表示,“我们只求争取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他说并不太在意官司的输赢。在基药招标中,中标价低于成本价的情况并非个案,“唯低价论”隐患频出。
 
  价格“魔咒”
 
  基药招标的“双信封”制为药企抢占市场实施低价策略提供了通道。用天银制药相关负责人的话说,“这样做是为了占领浙江护肝药领域的市场。”其护肝片成本价在3元以上,不过在浙江基药招标中,该药品中标价为2.81元。该公司执行总经理杨涛否认“护肝片存在投料不足的问题”。致电天银制药办公室询问具体的调查结果,截至发稿日,尚未收到回复。
 
  同样为了价格,魏国平也是满腹不理解,山东省文件要求本次采购的所有药品的报价不能高于原医疗机构的实际采购价,“可我们的100mg阿司匹林肠溶片与‘拜阿司匹林’生物等效,性价比也很高,可这次中标价比原先我们的投标价还要高出很多。”魏国平介绍道,山东省一年有近60亿元的基药采购量,他们非常重视这些大市场的竞争环境。去年该产品在广东中标,按照广东规则,3家企业中标,同时供货,产品在广东市场上量很快。
 
  查询了目前已公布的10多个省份基药招标版本后发现,基药招标“低价论”并未有本质改变。湖南、陕西等省的招标方案同样对“低价论”有所体现。另一方面,从医药工业的整体来看,利润增长慢于产值增长的趋势没有扭转。各地基药配比执行得不到位,尽管地方增补了品种,但低价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市场扩容规模。
 
  “极低的中标价致使很多品牌企业不得不放弃该市场。”神威药业董事长李振江直言,这种只参考历史中标价制定限价的招标规则,严重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原则,尤其是有些省份实行最低价独家中标,不符合市场规律。
 
  当年的“蜀中”案例阴影犹在,完善基药招标规则需要多方关注。“这次庭审让我很意外。该省卫生厅非常重视,连同负责的两位处长,共10多人参加庭审,列席的还有7家媒体。”魏国平说,招标制度亟待打“补丁”。
 
  向品质致敬
 
  基药招标可谓波澜起伏,更让业内忧虑的是,当基药成为民生工程,降价惠民便成为路径依赖。近日,黑龙江省对外公告,该省第二轮基药招标采购价格总体比国家公布的零售指导价平均下降62%,比第一轮下降43.4%。似乎降价成为了一种管理默契。
 
  这样的逻辑也导致了中标死或中标不供货的现象。尽管各地纷纷发布了低价药目录,安徽省近日公布首批廉价药品目录,其覆盖的327个品规,全部为基药品种,入选标准为日均费用西药不超过1元、中成药不超过1.5元。然专家说,“只招企业不招价格是解决了眼前问题,廉价药覆盖的范围越来越大,但基药市场的大部分招标工作仍旧身陷价格泥沼。”
 
  此外,天银制药让人担心低价中标会不会存在投料不足的问题,就是这种逻辑的另一种映射。“表面上各地都在强调质量优先,但我们在各地面对不同形态的招标办法,现在都麻木了。”这是国内某药企负责营销的高管的“吐槽”,他们公司现在很大的精力和资源都耗在了这上面。
 
  如果说在各地的采购中还有“带微笑”的,那就只有血栓通、喜炎平等独家品种了。针对基药招标存在的问题,李振江建议,“合理制定药品招标限价,充分考虑新GMP实施、原辅料价格上涨、人工成本增加等因素,不能单纯参照上一轮招标最低价制定限价。”他认为,招标评分应改为技术标和商务标综合评分,其中技术标评分占比不低于总分的60%。取消最低价独家中标模式,增加中标企业数量,给予消费者及医疗机构自主选择药品的权利,确保药品的可及性。
 
  采访中,有不少企业观点一致,“招标拼价格本来没错,但前提是要质量有足够的保障,而高品质的产品必须有高水平的监管以及高昂的违约成本,这样才能让品牌企业真正引领市场。”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