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中秋还有半个月,白酒、洋酒、保健酒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销售高峰。据一些消费者反映,眼下各品牌的价格已经涨势汹汹。据了解,高端白酒纷纷抢占高端商务用酒市场,二线市场顺势占领一线空档。今年酒价再飞,已成定局。事实上,为争夺有限的市场蛋糕,纷繁复杂的国内酒市场上演的不仅仅是价格战。
撰文整理/蔡莉莉
●价格战高端白酒中秋又迎涨价潮
近年来高端白酒频繁提价,抢占高端商务用酒市场,并开始向奢侈品定位升级。看到市场机会的二线白酒品牌,也纷纷转战一线名酒涨价腾出的高端大众消费市场。中秋消费旺季又将临近,高端白酒或将迎来新的提价潮。
一线冲击奢侈品市场二线冲击一线市场
2009年8-10月,五粮液、茅台先后提高了旗下白酒的价格,同时,金种子酒、沱牌、郎酒等都纷纷涨价,形成一波中秋涨价潮。
2010年,市场依旧遵循了这样的规律。五粮液、国窖1573加快了推出超高端新品的步伐。五粮液借势秋季糖酒会推出永福酱酒,每瓶1200元以上的终端价与茅台不相伯仲。几乎同时,国窖1573更是以每瓶1880元的终端零售价格,直指奢侈品定位。
虽然目前清远高端白酒市场还没有明显的涨价举动,但根据经验,中秋节前后必然会有所动作。
随着一线品牌向奢侈品定位升级,一部分以价格为选择标准的消费者正在寻找500元左右的替代性白酒品牌。于是,二线白酒品牌也就有了提价空间。由于一线品牌纷纷将目标和市场重点倾向于商务和公务用酒,大众消费市场成为二线白酒的主战场。
据有关部门分析,未来10年,白酒销量将呈现结构性趋势变化,100元以下向100-500元价格段升级,终端价格在100-500元/瓶的白酒,未来10年量价格或将增加2倍。
2014年中国酒销量将超600万千升
著名市场分析机构Datamonitor最近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2009年,中国以47亿元的酒类消费量位列全球最大的酒类消费国,预计未来中国酒类市场有望进一步扩大,到2014年,中国酒精饮料消费量将达到610万千升。
报告分析,推动中国酒类消费持续增长的因素包括多个方面,其中可支配收入的持续上升以及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是主要因素。另外,女性消费群体的扩大给中国葡萄酒消费市场注入了新活力。新一代职业女性为了提高自己的职场地位,越来越多地在社交场所饮酒;同时,女性在经济上更加独立,也使她们更有能力消费酒精饮料。
Datamonitor消费市场分析师Saritha Pingali表示,中国女性消费群体的不断扩大,为预调酒和以水果为原料的葡萄酒等酒类提供了增长空间,而中国女性普遍认为,葡萄酒对健康和皮肤十分有益。这为澳大利亚等国家的酒类生产商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巨大的商机。此外,自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进口酒类饮品的关税显著降低,吸引了许多国际知名酒类品牌涌入中国市场。
随着中国消费者健康观念的不断提升,也使他们在选购酒精饮料时倾向于低酒精度的产品和有机酒类产品。据Datamonitor估计,从2009年到2014年,中国市场低度葡萄酒的人均消费量增速将超过葡萄酒总体增速近3倍。同时,未来中国消费者对健康的更多关注将推动有机酒类的消费增长,在2014年以前,中国将成为亚太地区增长最快的有机酒类消费市场。
●概念战送礼送健康保健酒市场国内独好
有一则数据显示,从2000年开始,“保健酒”每年超过30%的增长率超过了白酒的市场增长。2006年总规模突破了50亿元,预计2012年“保健酒”行业的市场规模要超过130亿元,将超越“黄酒”成为中国酒水家族“五虎上将”的第四名。这则数据让国内的保健酒企业大受鼓舞。
销量低于国外果酒、红酒
从酒水消费市场上说,保健酒的市场份额要小得多,国内的保健酒的消费规模与白酒消费规模中的一家白酒企业相当,这完全是非重量级的对比,如2003年中国保健酒前三品牌的年销量总和还不及一个金六福白酒品牌的年销量。看到对保健酒的未来预测,大家都在振奋,热切期待保健酒的未来市场前景,无视国内保健酒的消费量与国外的落差,但是很少有人会透视这则数据背后的实际消费需求。
其实国外是没有“保健酒”的概念,酒水为什么要用一个与药监局审批的文号,而且与保健食品是同一文号?我们用国内的保健酒与国外酒水市场的红酒、果酒市场相PK,即使市场规模再扩大一倍,也难以与国外市场相比。据说人均消费啤酒捷克是第一,年人均消费量是154公升。中国人均年消费量才17.5公升,是不是啤酒市场也是前景无限呢?酒水销量与体质、文化和民族习俗是息息相关的,众多关注的目光在保健酒不规则的市场总是潮起潮落。市场虽然光明,但是众多的保健酒企业注定是要死在明天天明之前。
浮夸风和功利型充斥着保健酒市场。浮夸风是延续保健品的病症,因为保健酒身份的多重定位,处于保健食品、酒类之间,一直以来保健酒都把三个行业的概念混在一起,把消费者绕得云山雾里,结果企业自己也搞不清楚迷雾之后的本质是什么。保健酒倒底保健的是什么?说不清楚,不黑不白。市场很现实,按经济规律市场原理,有需就有求。在健康的大环境中,保健酒行业就可以在消费者迎合中跌撞着前行。
具有中国特色的送礼酒
酒不是用来喝的,从市场中硬是切出来一份庞大的送礼市场,这是国内市场的特色,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消费观念。外企产品从没有出现在送礼(需求)市场上,在这里提出的是专注于送礼市场。是不是外企对本土化文化的挖掘还不够?当前市场上不仅有大量的送礼产品,涉及到各行各业,还是一些送礼策划专家,把这一本土化需求展现得淋漓尽致。
送礼市场:满足13亿人送礼需求!?送礼的本质是什么?古人所谓礼尚往来,“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在礼的背后是一个情字,而现在的送礼市场,重礼不重情,甚至于是灰色之礼,利益之礼,或是为了“礼”而“礼”,这是对“送礼”的曲解,浮躁之风从来就没有离开过保健酒市场。现在有一些专家呼吁,但声音很微弱,送礼观念“功利化”已经压倒了礼品本身所具有的“情感表达”功能,这是送礼文化的倒退,应让礼品回到情感表达的轨道,回归礼尚往来的精髓所在。令人不解的是保健酒这个“礼”的内涵。有一组调查数据:70%的消费者对保健酒的真材实料产生怀疑;77%的消费者认为保健酒的治疗范围让人不敢相信;37%的消费者反映,保健酒质量不稳定,口感不好……
但愿这个现象是处于初级精神消费需求和市场初级消费阶段。
●酒龄战加一滴陈酒就变年份酒
围绕着涨价的终极目标,白酒产品在经历了“品牌战”、“包装战”、“口感战”、“健康战”之后,又掀起了一波声势浩大的“酒龄战”,年份酒成为各企业追逐利益的新武器。然而对产品酿制过程和勾兑工艺要求极高的年份酒市场远不像看起来那么美。
消费者投诉年份酒集体造假
纵观各白酒企业及各大商超、卖场的白酒产品,站在价格最高位的无一例外都是标注着“5年”、“10年”、“15年”等字样的年份酒。有数据显示,我国销售额前100名的白酒企业有近60%推出了年份酒,年销售额不少于50亿元。一时之间,年份酒成为国内白酒企业的“摇钱树”,纷纷不遗余力地抢推新品。
红星二锅头酒厂一位高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红星二锅头也推出了年份酒,销售情况不错。但是他透露,现在的年份酒市场乱象丛生,一些不规范的酒厂建厂都不足10年,也推出5年、10年的年份酒。它们中有的是从其他酒厂购买陈年的原酒,回来勾兑成年份酒销售,有的干脆就把当年生产的酒打上年份酒标牌,而且想标哪年就标哪年。
“目前市场上的年份白酒大多是按一定的质量标准勾兑而成,所谓‘10年陈酿’、‘20年陈酿’,多是在基酒中添入了一定比例的10年、20年陈酒。至于陈酒含量为多少才合适,全凭勾兑师的经验。有的年份酒甚至只加入了一滴或者几滴陈酒,也被厂家整瓶当做年份酒出售。”河南科技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的一位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此外,更是有消费者投诉称年份酒集体造假,其中包括茅台、五粮液等白酒业龙头企业。一位有着35年酒龄的消费者表示,自己从几毛钱一斤的白酒到标称50年的茅台酒,都品尝过。“一个不知名的小酒厂,在产品上加个10年、20年、30年的字样,价格就一路飙升,少则几百,多则几千。而这些酒往往与价格在百元左右的产品口感类似,无明显区别。”
“年份”沦为企业营销工具
“事实上,年份酒的概念并不确定,国家并没有出台关于酒龄的标准,也没有相关部门鉴定年份酒中陈酿的含量,因此年份酒市场仍处于各说各话的混乱局面,我们无法明确判断出哪些企业生产的年份酒才是真正的年份酒。而勾兑其实是白酒生产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个工艺,任何白酒产品都必须经过这一步骤,通过勾兑可以平衡不同的酒体,勾兑的好坏直接影响产品的最终品质。”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周思然说。
有专家向记者介绍称,早在2007年,剑南春曾研发了我国第一个鉴别白酒陈酿年份的方法,即“挥发系数鉴别法”。该法虽然得到科技部、质检总局的认可,但是茅台、五粮液却不买账。茅台声称自己为酱香型,剑南春是浓香型,二者酿造工艺不同,不可以用一个标准检测,并表示,茅台一直是以够年份而著称的,同时酒的品位和色泽都可以看出茅台的品质,“我们的品牌不需要我们再承诺什么了,年年销售都断货就是一个明证”。之后,鉴别法并没有形成业界认可的检测方法。
质量技术监督方面的工作人员也认为,“当前,无论是国家主管部门,还是行业协会组织,都没有把‘酒龄’的长短作为检测指标。而且对于‘年份酒’的年龄,该由谁来鉴别?又该如何鉴别?国家还没有一个统一标准,也没有在这个技术难题的解决上有一个服众、统一的方法。因此,白酒市场关于‘年份’的说法,目前并没有权威依据”。
周思然表示,要彻底解决年份酒市场这些现象,单靠监管是无法实现的,因为监管部门根本无法可依,因此,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制定年份酒标准,让消费者和企业都清楚地知道何为年份酒、每瓶年份酒中陈年酒应该占据多少比例等问题。只有制定出相关标准,监管部门才能有法可依。
中秋未至 酒价先“飞”
2016-10-11 17:50 点击: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