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GDP保持8%以上的速度,是一种“迷思”还是一种“奇迹”?
中国,正在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样是全球最大的出口国,有着最大的汽车生产和消费市场。在1979年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中,中国经济的年平均增长率高达9.9%,国民经济总量增长了17.6倍,人均收入增长达12倍。
8月19日下午,在第十届世界经济学大会有关中国经济政策的研讨会上,经济学家林毅夫、钱颖一、Barry Naughton分别解读了“成为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未来走向及面对的挑战。
林毅夫:未来20年中国经济持续增速8%
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在会上回顾了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所取得的变化和成就。他指出,中国获得这样举世瞩目的成就出乎人们意料,就像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承诺中国经济增长率将保持7.6%时人们认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样。世界银行发展委员会在一项评估中指出,二战后有13个国家持续25年保持经济增长在7%以上,而中国自改革开放后的高成长让中国成为这13个国家之一。
到底是什么成就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林毅夫认为答案很简单:“一个国家的发展动力在于持续的科技创新以及从农业到制造业到服务业的结构转型,从而提升最终价值。”中国要保持稳定的经济发展速度,必须要重视经济发展的整体性,在工业、服务行业以及信息技术产业等都要做好整体的规划。
林毅夫还提出,中国经济受益于后发优势,我们可以紧跟领先科技,借鉴他国经验从而加速自身的发展,这也是我国的相对优势所在。他说:“虽然我国目前还处于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与发达国家间有技术鸿沟,但如果保持合理的政策,吸取转型期的经验,继续利用好潜在的后发优势,我国经济在未来10年、20年、甚至30年,都将有机会保持8%到10%的增长率。”
钱颖一:政府机构有严重缺陷
清华经管学院院长,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经济系钱颖一教授在会上指出即使中国经历了长期的高速增长,但人均GDP为3500美元,人均收入为7000美元依然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了,属于中低收入发展国家的行列。
钱教授还指出:“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相伴随的是政府机构的严重缺陷。”他列出了一组数据:世界银行对各国法治的评估,中国得分40(满分100),国际透明度组织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国腐败状况严重,仅得3.4分(满分10分),这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他还指出,虽然数据显示中国经济的增长路径与东亚其他国家,如上世纪80年代的韩国和60年代的日本,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但中国经济的起点是中央计划经济体制以及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中国的现状是各地方政府间的竞争,公司的混合所有制经营,以及党国体制(Party-State),所有这些都使得中国与其他经济体有着根本的不同,需要特别研究。
2009年中国经济总量已经占到美国35%,钱颖一认为只要满足两个条件,到2030年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首先,中国的平均GDP增幅每年高出美国4个百分点;其次,人民币对美元保持平均每年2%的升值比率。另外中国还需要继续深化体制改革,完成经济和部分政治体制改革,包括法律、产权、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调整。
同时,国进民退、市场主导地位的动摇以及推迟的结构调整都值得中国警惕,金融危机将有可能的反弹。
Barry Naughton:中国经济远景堪忧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经济学家Barry Naughton探讨了目前尤其是金融危机后中国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挑战。Barry教授认为中国经济的高增长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投资的贡献,1990年代开始投资占GDP的比重稳步上升,2000年以来已经达到40%。但这也加大了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担忧。
Barry Naughton教授对于中国政府在面对2008年金融危机时果断有效的措施表示肯定,但他指出:“中央政策贯彻的效率如此之高,是因为地方政府的极度配合。各个地方政府都渴望获得推动区域发展的机会,这也表现在信贷市场的高速扩张。”这同时也加大了中国金融体系的风险,以及房地产市场泡沫的出现与破裂。
Naughton教授还认为,中国经济所表现出的国进民退在半年或更短时间并不会有明显的不良影响,经济的表现让人满意,然而,“在两到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中,如何面对廉价劳动力市场的转变,如何拉动消费使之与投资平衡,从而使中国可以从中等收入国家迈入高收入国家,都需要政府相应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