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工艺品 » 正文

皮力:中国市场不会重蹈日本覆辙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8-24  浏览次数:78
核心提示: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随着日本经济的迅猛提升,日本收藏家对于西方艺术品的购买力,已经到了让人瞠目结舌的程度。梵高、毕加索、塞尚等西方艺术家的作品被疯狂抢购,并不断创造出价格神话,一个巨大的艺术品“泡沫”随之产生。进入90年代,随着日本经济的衰退,导致艺术品“泡沫”破裂,很多收藏家损失惨重。目前,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的“泡沫”,似乎反映出一些当年日本“泡沫”的影子,不免让人感到担忧。对此,策展人...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随着日本经济的迅猛提升,日本收藏家对于西方艺术品的购买力,已经到了让人瞠目结舌的程度。梵高、毕加索、塞尚等西方艺术家的作品被疯狂抢购,并不断创造出价格神话,一个巨大的艺术品“泡沫”随之产生。进入90年代,随着日本经济的衰退,导致艺术品“泡沫”破裂,很多收藏家损失惨重。目前,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的“泡沫”,似乎反映出一些当年日本“泡沫”的影子,不免让人感到担忧。对此,策展人、批评家、Boers-Li画廊负责人皮力对记者表示,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形成已久,作品收藏范围更加广泛,并不会出现当时日本市场所出现的现象。同时,在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挤”泡沫的过程中,收藏家的心态显得尤为重要。

记者:您作为Boers-Li画廊负责人,又是策展人,您认为在策划展览时,策展人应该根据自己的策展意图选择艺术家和作品,还是根据作品挑选艺术家?

皮力:在策划展览时,策展人与画廊的区别很大,策展人是为公众服务,而画廊则会呈现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同时,画廊策划展览的目的,是让公众喜欢所展出的作品,不需要理解作品的创作意图,而为公众服务的展览,策展人要让公众通过作品进行思考。策展人与画廊对于展览的预期是有区别的,因此展览内容以及选择的艺术家标准也不同。

记者:中国当代艺术已经走过30年的发展之路。目前,各种回顾性展览的数量逐渐增多,近期举办的“改造历史 2000-2009年的中国新艺术”大型艺术展,更是以1800万元的高投入将此类活动推向新的高度。您如何看待回顾展、文献展这种展览形式?

皮力:历史价值很难表述,例如从19世纪开始,我们一直认为伦勃朗是荷兰最重要的艺术家,但是到上世纪末,荷兰艺术家维米尔开始被人们所提及。近几年,维米尔已经超越了伦勃朗的影响力,但是在过去的时间里,我们并不知道维米尔是谁,他被人遗忘了长达两个世纪之久,其作品的重要性是在日后的研究中慢慢被发现的。其实,我们对历史的阅读构成了历史的一部分。

因此,我认为,目前开始回顾中国当代艺术30年的发展是一件好事,大家开始理性地思考过去、现在发生的事情,以及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大家应该保持放松的心态,不论是策展人策划回顾展的目的,还是在评论这些展览时,不要期望于一个展览能够形成历史性的评价,我们只是在做一些局部的历史性工作。

此外,在回顾展所呈现的内容中,应该有大量的艺术积累,以及对艺术家个案、群体的研究等。研究得越充分,展览越能带来好的效果,艺术研究与回顾性展览是相辅相成的。

记者:您曾经为很多重要展览担任过策展工作,近期您在策展思路上有哪些变化?

皮力:目前,我非常关注艺术与公众之间的关系,以及当代艺术与传统艺术之间的关系;当代艺术与公众的关系一直都很复杂。从本质上讲,在当代艺术中,谈到“前卫”、“先锋”这两个词时,通常包含两个意思:第一,在形式上“前卫”和“先锋”产生了许多与我们日常生活不同的元素;第二,在观念上,艺术的“前卫”性和“先锋”性体现得更为激进。但是,艺术不能脱离社会和生活独立存在,要从生活中获取艺术语言,同时艺术还要通过收藏、交易等经济方式获得支持。我认为,所有策展人都应该有公众观念,画廊为收藏家服务,同时收藏家也属于公众,只有更好地为公众服务,艺术才能有更大的发展。缺乏公众关注和支持的艺术,是没有意义的。

此外,任何一种艺术风格都不可能永远“前卫”,一件艺术作品可能开始是“前卫”的,一些勇敢的藏家将其收藏,并且进行宣传推广,让更多的公众了解它。此后,创作该作品的艺术家或者作品的艺术风格可能会变得很流行,从某种程度上讲,公众是艺术潮流的推动者,每种艺术风格都是从“亚文化”逐渐变为主流文化的。

记者:谈到画廊,很多人会想到商业化。同时,目前很多画廊都在走学术化路线,但是“学术”总让人与“非盈利”相挂钩,似乎“学术”就是赔钱的。您认为画廊如何做到“学术”与“商业”相平衡?

皮力:在传统观念中,商业和艺术是相互对抗的。实际上,在全球范围内,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艺术教育的不断完善,公众的艺术欣赏水平在逐步提高,艺术与公众之间的隔阂正在消除。艺术是相互交流和对话的过程。

同时,很多收藏家开始热衷收藏当代艺术品,艺术作品被收藏家收藏是艺术走向公众的第一步,它将逐渐取代原来的对抗。

记者:以798和草场地艺术区为例,画廊举办的各种展览,吸引了公众的目光。但是,很多公众表示,展览内容离自己很远。您认为,公众产生这种观点,问题出在哪里?

皮力:目前,公众有兴趣看展览已经是很大的进步。对于公众来说,不一定要理解艺术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喜欢是最重要的。

记者: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日本曾经历当代艺术从泡沫产生到破灭的过程,使得艺术作品价格大跌。目前,中国当代艺术正在经历“挤”泡沫的过程,您认为中国当代艺术是否会出现与日本相类似的结果?

皮力:我认为,目前中国企业收购西方企业,用大量的资金购买房产、公司股份,以及西方艺术品,这与当时日本的情况有些相似之处。但是,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与日本则不同,当时日本本土的艺术品市场并没有形成,收藏家主要以收藏西方艺术作品为主。然而,中国艺术品市场形成已久,目前中国收藏家购买的艺术作品分散在国内外,以国内和亚洲地区的艺术家作品为主,因此,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更为安全。

从投资角度上看,很多收藏家确实担心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泡沫破裂后所带来的影响。但是,对于真正喜欢当代艺术的收藏家来说,泡沫所带来的影响并不严重。我认为,面对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的心态,能够体现出收藏家对于当代艺术的看法。

皮力:策展人、批评家、Boers-Li画廊负责人。2000年策划“希望之星”雕塑展;2002年担任“圣保罗双年展”、2002年“上海双年展”助理策划人;2005年与Waling Boers在草场地共同创办UniversalStudios-beijing,此后更名为Boers-Li画廊。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