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子制造业产业链中,分销商凭借其广泛的找货渠道和对供应链中多余库存的调剂功能,一直以来都是整机制造商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渠道伙伴。不过在中国电子制造业整体升级转型和产业链整合之际,制造商与分销商如何形成“一体化”的利益关系?分销商们的价值又在发生着怎样的变化?
“现在我们面临的竞争是全方位的,一方面因为国际分销商在国内业务的渗透,对我们这些分销商带来了直接的竞争。另一方面,整个电子制造行业的利润趋薄、成本的上升,都让我们不得不调整业务结构和方向。”一位在电子制造行业做分销多年的企业负责人这样说。
正如这位分销商所说,国际电子元器件分销商的介入,很大程度上在侵蚀着本地独立分销商生存空间。以前国内分销商提供本地服务,利用的就是信息不对称,他们知道从哪儿可以得到货源。而如今,国际独立分销商带着全球采购网络直接进入,这对中国本地公司是一种冲击。为此,有些本土分销商已开始涉足一些授权业务,通过多元化策略来应对挑战。
采购权向本土转移,制造商受益
根据isuppli公司的统计数字,中国半导体市场中有超过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元器件是通过半导体厂商直接销售或通过设在中国大陆和香港的分销商渠道进入,这个数字还有上升趋势。预计在未来几年时间内,中国本地元器件市场的增长速度仍可保持在18%左右。多年前通在新加坡、日本和中国台湾购买元器件,然后运往大陆的模式在逐渐淡化。这是因为中国本地的决策采购比例在提高。
这种趋势的改变是由于中国吸引了越来越多制造商将生产能力转向大陆。越来越多的北美和欧洲的原始设备制造商、合同制造商和其它跨国公司正在将他们的生产设备转移到中国。我们看到那些早期进入大陆市场的台湾地区和日本电子制造商正在获益。
中国电子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给元器件供应商提供了绝好的发展契机,分销商作为市场最具有活力的渠道之一,自然也在本地区整个产业的供应链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商业模式的改变对于全球供应链提出了一个新课题。业内人士认为,半导体厂商以及分销商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才能更好地服务传统客户和新兴客户。
制造业产业链模式
在制造业产业链上,橄榄球的企业形态(加工制造)是当今中国制造产业的普遍形式,也是我们力求改变的产业链低端部分。不过,橄榄球企业形态,也并非一无是处。它对于小企业的初期发展来说,也是一种不错的模式。作为其他大厂的加工厂,他们一方面在寻求较高利润的合作对象,稳定企业收入,保持持续发展,同时也在关注市场,为以后企业升级做准备。
在电子制造领域里,苹果已经打造出了一个缜密、神秘的全球产业链。中国已经成为这个产业链中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制造基地,苹果公布的全球156家主要供应商中,中国企业占据了绝大多数。
但是,中国这个最大、最重要的制造基地的利润率只有区区2%。
我们常听说的制造业中的“4+1”模式。其中“4”是指产品设计、原料和零部件采购、物流运输和批发零售四个环节,“1”是指生产制造环节。不过,著名的经济学家郎咸平也提出过“6+1”模式。“6”是大物流环节,“1”是底端制造过程。大物流环节又细分为六大部分: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
无论是“4+1”模式,还是“6+1”模式,我们的制造企业都处在“1”这个环节。在“4+1”模式中,当“1”这个环节创造了1/10的价值时,其他“4”个环节便创造了9/10的价值。同样,用郎咸平的理论,前6大环节才是真正能够创造9成价值的产业链。